书和阅读的问题

书和阅读的问题

刚刚翻看了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让我一肚子窝火。

什么是书?

广义来说书是有一定篇幅的大规模印刷品。Wild things 也是书,但无法套用到作者的体系中。

也许作者关心的仅仅是文本形成的流。所以他才会特别关心“从血肉中抽出骨架”。

这种书的问题:

人的思维本质上不是线性的。口头语言才是线性的。书籍也不是线性的。

文本流的书籍是典型的口头语言的结晶。你坐在火堆旁听巫师将过去的故事,跟端着书一页一页地看,本质上没有区别。

听完了巫师的故事才算完——这时候你才能对故事做出自己的评价。你无法要求他为你抽象出故事的脉络、总结出故事的主旨,更无法让他帮你内化为智慧。要是打断他,也许酋长会把你杀头,族人会愤怒敲骨棒,甚至可能让巫师忘记自己讲到哪里而不得不重头开始。这是线性的语言。

也许后来萌芽状态的印刷术就是在试图将口头讲述的故事实体化。一个可以反复播放、暂停的故事。

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章节的概念(也许是卷?)。太长的文本,不妨按照逻辑分成若干卷竹简,而非刻完一卷竹子再接到下一卷?章节的本质是将大块的文本化分成小块的、内部联系紧密、互相之间有松散联系和分野的文本块。章节的重要性在于允许你在文本的中间跳跃。每隔三页看几段只能算是skipping。每章标题题记看一遍,你已经了解了本书的脉络。章的内部可以再化分成节。有些给力的数学书还分成段,每一段都有标记,互相引用,一段只有一个主要(数学)结果。这几乎是结构化文本的巅峰。

每一本书都应该

理论上每一本书都应该写成树状:根节点是书名,meta data,前言,等等。

下面的子节点是章的题记,再下面的子节点是节的题记,再下面是论述的几个观点,再下面是观点的假设,推理,讨论,引用到本书或其他书的小节的超链接。

这样的一本书不需要你“从血肉中抽出骨架”,逻辑结构(or lack of)是清晰易见的,抄书的人可以轻松地抄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,看书的人也可以跳来跳去。但问题是树状的书压入二位的纸张上,就会变形。

kindle的问题

kindle是对付文本流的利器。一页页地看下去,毫无问题。要在章节之间反复横跳,也没问题——如果电子书出版商标记了章节起点的话。关键字和索引之间也有链接。

但真的想仔细研读文本细节,在前后页之间穿梭,并不容易。原因是在文本流中快进快退有本质困难——你无法用几个按钮精确定位你的目的地。如果是纸质书,你可以用五个指头当书签,可以凭精细的触觉翻到想去的书页。

读书的目的

读书的目的是获取快乐、知识和智慧。

获取快乐的阅读是你主动、如饥似渴地阅读,不需讨论。

获取知识的阅读需要你细读并加以推理、思考、记忆。

获取智慧是否需要你自觉地抽象、总结?我个人认为智慧更在于你吞咽了大量知识后留下的印像。就像你与一个有见识的老友交谈后的那样。

我个人读《胡椒的故事》的经验:

读完后的主要印象:

胡椒贸易是改变近代史的重大事件。贸易量大,联系了东西方,改变了多地的经济格局,甚至影响国家政治和政权变迁。

开始的早,延续时间长。胡椒占主体,其他香料贸易为辅。东南亚和印度主导生产,欧洲人主导贸易。欧洲人会通过远航、办事处、建立军事基地来进行贸易。

这里没有一个大不了的观点,也没有提出惊世骇俗的假说。但书中的诸多不可能被记忆的实例、琐事和统计数据加深了我的印象,这些印象是最终可以留在脑中的。如果这不算智慧,那就算了吧。

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的问题:

现在我们已经难以想象作者针对的是哪些书了。国富论,小逻辑,圆锥曲线论?

一本书的观点基本不需要费力抽象出来。基本观点是很明显的。理解,体会,真正相信它才是问题。

如果连明确的观点都要我自己提取,这本书都在罗里罗嗦写什么?至少从这一点上说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是合格的:你要在阅读时积极思考下述问题,发掘下列信息(附具体细则)。但它未能让人信服地证明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。

  • 阅读完一本书才能反驳作者吗?
  • 我们应该仔细体会琢磨作者用的词汇是什么意思,还是应该用我们自己心里既定的意义来否定作者?(按照《如何》,如果一本书写到“狗善于爬树捕鸟喵喵叫”,你应该仔细领会‘狗’其实是你称之为猫的动物。)推论:不给出明确定义的作者都在耍流氓。
  • 为什么要费力为图书分类,而不是看分类号?(对于现代读者,图书分类是潜意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。唯一的例外是某清华图书馆员把《太空电梯》分到了I712.45。)

其实文艺复兴之前大部分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,或者至少是无法论证的。

如果一本书竟然可以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并论证之,那就是在成为一本好书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。

按照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自己的分类,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是一本实用性的手册书。但它指导我们走上一条让人犹豫的道路,通往一个让我们不情愿到达的目的地。恐怕难以找到第二本手册书让读者如此难以苟同其给出的指导意见。